2021/08/11

服從(obedience)

大家對空難的印象往往是渦輪捲進鳥類、雷擊、恐怖分子劫機或氣候不佳導致偏離航道等這類外部原因,但相關研究者卻發現,空難有一個常被大眾與專家忽略的原因,就是機長誤判情勢。

飛機駕駛艙通常會有一名機長跟一名副機長,副機長負責協助機長,同時觀摩經驗老到的機長如何開飛機。但面對緊急其況的時候,副機長因為文化與體制因素,通常只能乖乖遵照機長的判斷執行。研究發現部分空難事件,副機長其實早就發現有飛機問題,但面對權威的壓力而選擇不說,最後導致悲劇。

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後,心理學家對於一個人為何願意服(obedience)從另一個人的指令行事,甚至這些指令明顯違背常理也照辦不誤的心理現象很感興趣。比如納粹德國底下的官員與士兵,為何願意服從希特勒的命令,從事非人道的行為,坑殺猶太人。

這是怎麼回事?

心理學家 Stanley Milgram 針對服從,做了一個知名的研究,你也許在別的地方有聽過,這個研究是談到服從時,最具有代表性的研究,甚至變成研究服從行為的一種研究典範(paradigm)。這個研究指出,人類在面對權威人物(authority figure)的時,其實並不如我們想像的有主張。

Milgram 公開招募一些參與者來做研究,這個研究名義上是檢測單字的記憶能力,實則別有盤算。他要參與者當老師,測試另一位當學生的參與者背誦單字的表現。如果學生答錯,老師就得按下儀器上的按鈕,電擊學生當作處罰。

按鈕最初是 15 伏特,每個層級間隔 15 伏特,最高有 450 伏特,共有 30 個層級,隨著學生每次答錯逐步提升電量。Milgram 想知道一般人有沒有可能服從權威的命令,最終按下 450 伏特。他還請當時的臨床心理學家評估有多少人會按下 450 伏特的按鈕,結果專家們普遍認為大約只有 1% 心理不正常的人才會這麼做。

這個研究在一間小房間裡執行,研究者會在老師的身後忙自己的事,一面監督老師測試學生的過程,而其實這名研究者不是 Milgram , 而是他找來扮演權威人物的研究同謀,研究者身上還穿了實驗室的白袍更顯專業。

在小房間的隔壁,也有一間房間,裡頭坐著學生接受單字檢測。這名學生也是研究的同謀,他的人設是有心臟方面的問題,無法承受太大的刺激。學生會刻意答錯題目,並且在被電擊的時候演出慘叫聲,嚴重一點還會要求停止研究想離開。Milgram 想知道老師是否會在危及人命的關頭主動停止研究。

結果發現,確實有許多老師聽到學生的慘叫與要求,想停止研究。他們轉過身來,跟研究者建議應該停止研究,但研究者只會回答:「請繼續」、「有必要繼續這個研究」老師聽到命令後,頗為掙扎,但還是繼續測試與電擊學生。結果整個研究大約有 65% 的參與者,最後會按下 450 伏特的按鈕。

跌破所有專家的眼鏡,人性竟如此沉淪,經不起考驗。後續相關的研究認為參與者會服從權威有幾個原因。首先,參與者對研究的情境不熟,人類在不熟悉的情況下,通常會聽命於有經驗或看起來在狀況內的人,可想而知,在研究室的情境裡,研究者看起來是最可靠的人,加上他穿著白袍,更顯專業,因此,他講的話,會讓人想要聽命行事。

參與者之所以服從命令,可能是他們並沒有感受到全然的責任感,畢竟研究不是他發起的,人不是他找的,所以要是研究出了什麼況控,也該是研究者負責,而不是參與者。參與者受到責任分散(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)的影響,因此放手執行研究者的命令,而不管後命令的內容合不合理。

此外,參與者會按下 450 伏特的按鈕,有研究者認為,因為這個過程是逐步漸進,而非大幅度的跳躍,這種漸進式的增加傷害的過程,會讓參與者很難覺察事情的嚴重性。

打從參與者按下最輕微的電擊按鈕開始,他們的心裡就會產生一連串自我說服的過程,比如從 15 伏特到 30 伏特的過程中,參與者可能自問先前 15 伏特都按下了,為什麼 30 伏特不行?參與者說服自己這兩者差不多,而這個過程會不斷發生,加上沒有一個明顯應該停手的門檻,直到參與者按下最大的電擊按鈕。如果今天電擊量的按鈕一下子由小跳到大,參與者有可能就不會按下。

這個研究後續還延伸出許多變型,Milgram 在一年之內共執行 19 個這類研究。主要的發現跟先前類似,但也發現服從行為更多的細節,比如老師與學生相隔越遠,老師服從研究者的比率會提升,因為遠距離可能會讓老師更覺得學生的痛苦事不關己,想想假如現在你手上有個按鈕,按下去南極大陸上有名科學家會因此喪命,你的應該相對有較少的感受。如果研究者穿著便服,老師服從的比率會下降,畢竟穿著便服的專家看起來跟路人差不多。

Milgram 的研究震驚心理學界,讓心理學家對人性的本質有了更深的思索,雖然 Milgram 受到嚴重的批評,認為不該玩弄參與者。 但現在提到服從必定會提到他的電擊研究。也許研究的發現,不是指出人性本惡,而是情境對我們有極大的影響力,面對一個無所適從的情境,我們傾向選擇聽從看起來比較搞得清楚狀況的人,來尋求一點心安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