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/07/20

結構(structure)與功能(function)

如果現在要你跟別人介紹一個新發明的產品,你會怎麼介紹起?

大致上有兩種可行的做法,一種是說明它的組成物,也就是把它拆解成其它人都認識的基本元素,並介紹這個產品是由哪些基本元素所組成。另一個方式則是說明它可以拿來做什麼,他能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什麼好處,可以解決什麼難題。

賈伯斯很懂這點,他在第一代 iPhone 的發表會上,說明 iPhone 是集結過去常見物品:電話、通訊錄、計算機、時鐘、隨身聽、指南針、信箱等等的一個集合物,這些基本的構成物搭家都很熟悉,所以可以讓第一次聽到 iPhone 的人馬上進入狀況,輕而易舉想像它是什麼。同時賈伯斯也介紹 iPhone 可以拿來做什麼,能解決生活的哪些難題,就算你不認識什麼是隨身聽,你至少知道這個叫 iPhone 的東西,可以讓你聽到 BTS 的歌聲。

你可以利用這兩種方式介紹各種物體,比如房子,手電筒,汽車等等。但心理學家比你辛苦多了,他們要向世界介紹相當難解釋的事物:意識。

早期心理學家研著重研究人類的意識,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人類的內在與認知歷程,他們想解釋人類的意識是什麼。

在美國本土有一個學派叫作結構主義(structuralism),他們企圖向他人說明什麼是意識?結構主義的學者認為意識是由三種結構所組成:意象(image)、感覺 (sensation)與感情(feeling),這三種東西我們都不陌生,我們看到的畫面是意象,畫面伴隨的聲音或溫度感受是感覺,畫面的內容引起我們在內在感受的變化是感情。所以你要了解一個人的意識,就要問問它在受到某個刺激的時候,分別在這三個元素上經驗到什麼。

稍晚,美國本土興起另一個學派,叫作功能主義(functionism)。他們認為將東西拆解來介紹根本沒有回答到重點,應該要回答的是這個東西可以拿來做什麼?我們透過裝水來解且水盆,快速移動來了解汽車,擴大聲音來了解麥克風,所以要說明一個東西是什麼,就該介紹它的功能,它能夠做什麼。

功能主義的學者認為意識是幫助人類適應生活,我們的任何念頭,喜怒哀樂貪嗔癡,都有演化上的功能,引導我們的行為,最終適應生活。你生氣時猙獰的表情,可以嚇走打算踏入你地盤的鄰居,免去一場肉搏戰,至少讓你能夠看到明天的太陽。你在腦中有任何奇怪的念頭,其實一點都不奇怪,它都是演化的結果。

結構主義顯然受到自然科學的影響,化學家試圖找出構成物體的基本元素,如果國高中的化學課你還沒有忘記,化學元素表就是在告訴你世間最基本的元素有哪些,只要弄熟這些基本元素,你就能夠解釋世界萬物的組成。而功能主義深受達爾文的演化論的影響,強調任何器官都是生物體適應環境的結果,如果你聽過達爾文的演化論,長頸鹿的脖子你一定不陌生。

結構主義與功能主義在美國吵了起來,他們在爭論什麼是意識?雖然最後雙方都沒有贏,甚至在後來的心理學的學派浪潮中漸漸沒落,但直到現在,說明事物的結構與功能,仍舊是心理學家分析人類時兩種最基本的方式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