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/08/16

驗證偏誤(confirmation bias)

如果你要考驗一對夫妻的默契,他們大概可以順利通過當初是誰先告白、第一次約會在哪裡等等的問題。但我在這裡要提供一個殺手鐧等級的題目,很可能會讓場面失控,就是問他們:「在家裡,誰的打掃時間比較多?」面對這個問題,兩個人都不願讓步了,堅持自己打掃的時間比較多。

一旦老公覺得家事都是自己在做,他會在腦中尋找他做家事的各種例子,以此深信自己對家事最有貢獻,老婆當然也是如此。心理學家拿「家事問題」詢問夫妻,結果平均而言,老公與老婆都認為自己做家事的時間佔總體家事時間的 50% 以上,這當然不可能,顯然有一方犯了驗證偏誤,高估自己的貢獻值。

驗證偏誤是指人類傾向注意、尋找環境中與腦中既存信念相符的資訊,同時人類也容易將訊息扭曲,把它解讀成符合腦中的信念。心理學家發現人類會選擇性注意、解釋與回憶特定的訊息,來為腦中的想法辯護,支持自己觀點,而忽略相反或對立的意見。

驗證偏誤在算命與政治中相當常見,當你認為處女座很龜毛有潔癖(或手相斷掌的人怎樣怎樣),往後與處女座的人相處,你通常只會注意到對方龜毛的時候,而忽略對方海派的時候。

同樣的原理也能應用在算命師對你說的性格解析:「你相當有自信,但有時候會陷入自我懷疑」當算命師將這句話種入你的腦中,你會努力在記憶中挖掘符合陳述的例子,然後……賓果!算命師好準喔!那些被你遺落的大量反例,就靜靜躺在記憶裡的其他角落,為你稍後交出的算命費忿忿不平。

即使心理學家已經點出驗證偏誤的問題,但社群網路卻讓驗證偏誤的問題卻越來越嚴重,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更加困難。臉書、instagram 只會呈現你精挑細選過的訊息,連在上頭看似隨機推播的廣告也經過演算法縝密的計算,頭我們所好,長久以往,我們逐漸活在同溫層(filter bubble)所建構的世界。

我們躲在同溫層裡,選擇只看到自己想看的,不讓自己聽見任何反對的聲音,雖然生活過得愉快適切,卻無法認識真實世界的全貌,無法理性溝通或容忍不同意見所帶來的挫折。

在過去的民主社會裡,有投票權的民眾,評估政策的正反意見之後,投下自己的選票,表達對某項政策的支持。然而,現在的投票機制卻出現問題,民眾要比以往更努力,才能聽見不同的聲音,比過去更少有機會理性評估政策。當感性上認同某一政策,便會拼命尋找政策的優點,而忽略沒有看到的部份。

研究發現驗證偏誤相當難避免,尤其面對我們深根地固的信念,更是如此,就像我們不願與認識多年的老友宣戰。如果你懷疑伴侶說謊或出軌時,最好能跳出情境,公平客觀審慎解讀每一條說謊的徵兆,因為當我們有情緒,又戴上有色眼鏡,看什麼就像什麼,彷彿應驗了一句經典的古訓:「當你手上拿著槌子的時候,看什麼都像釘子。」

因此,一旦你心中開始堅持某個立場的時候,就要適時地問問自己,還有其他的可能嗎?我是不是正犯下驗證偏誤的問題。心理學家指出,避免驗證偏的關鍵跟思考習慣與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有關,保持主動開放的思想,習慣尋找例子打臉自己,或意見的正反方說法,都是能有效減少驗證偏誤的影響。

Note:

1. 驗證偏誤又叫做肯證偏誤、確認偏誤與我方偏誤(myside bias)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