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/07/25

選擇超載(choice overload)

夏天到了,我上網找哪裡能買到適合自己的短褲,結果看了幾個 Youtuber 的穿搭介紹,我反而不知道那買哪一件了。

心理學家發現如果消費者買肥皂時,架上只有三四個品牌,他們可以很快就做出決定,而且購買過程相當愉快。一但消費者發現架上的擺著各式各樣的肥皂,反而無從選起,感到壓力與困惑,最後甚至不買了。

這類選擇過載(choice overload),在資訊發達的今天更為常見。心理學家Avni Shah 和 George Wolford 描述選項多寡與滿意度高低呈倒U的關係,適量的選項能帶給人最大的滿意度。當選項過少甚至沒有選擇,人類會感到很低的滿意度,因為即使做出選擇,也像是被迫。而當選項過多,又會讓人迷惘、困惑,覺得相當焦慮。心理學家 Barry Schwartz 稱人們選擇過多的苦惱為選擇的煎熬(tyranny of choice)。

選擇過多確實對人有許多壞處,這裡有個前提是,所有選項能提供的價值差不多,才會讓人為難。如果價格相當,一塊肥皂大一塊肥皂小,消費者考量CP值,當然會選大的。難就難在,價格差不多,功效差不多,品牌也都聽過,這種情況底下,選擇過載的重量就會壓在你的肩上。

最明顯的壞處是,你不知道哪個選項是最好的,基於不想吃虧的心態,你必然會開始比較,無論是根據客觀標準還是你心裡的標準,選項很多的情況下,從頭到尾比完一輪相當浪費時間。

你站在開架專櫃前一臉茫然,拍拍臉對自己說:「OK,我不用選最好的,我只要剛好,別吃虧買錯就好」。但不想踩雷,預想買錯買貴的風險與結果同時深深影響我們,深怕自己沒有仔細比較,就怕自己買錯東西,買了這個就擔心那個。你不會想把不適合自己膚質的化妝品擦在臉上。此時你又開始困惑,搔搔頭,心想我們究竟要如何因應選擇超載?

心理學家發現,如果一個人對選項相當熟悉,比如短褲達人,肥皂高手,在購買商品時自然不會被選擇的多寡所影響,反而能從中快速選出最好的選項。看到這裡,人似乎要訓練自己成為某方面的專家,才能避禍。

好消息是,就算不是達人,人也會依照品牌的知名度或容易想起的牌子來減少選項。這是很常見的方式。不知道哪款巧克力好吃,選有聽過的牌子就對了,敢把廣告打這麼大,品質一定不會太差。這也表示,事先有偏好與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人,比較不會受到選擇過載的影響。

當然,也有人花費大把時間在比較商品上,可是即使最後選出最優良的商品,商品多出來的效能與投入研究的時間早已不成正比,就看你有沒有時間、熱誠與個性。

沒有時間仔細比較的消費者自有一套保護的機制,他們會對自己的選擇形成認知失調,即使沒有研究比較,他們還是會努力說服自己,這個選擇是最棒的,其他的選擇看起來沒那麼好,降低害怕選錯的不適感。

最後,有些人很灑脫,乾脆放棄選擇,不買最大。

這個情況不只發生在開價專櫃或好事多的走廊上,也發生會在你的臉書與 IG 頁面,上頭充斥各種廣告與誘導貼文,紛紛宣稱自己提供的資訊最重要,錯過將影響一生:一生必看的十部電影、幫你成功加薪的八本書、下班後優先培養的六大技能。你為此很頭痛,時間有限,即使乖乖上了理財課,同樣的時間就不能拿來學習說話談吐。已分不清楚到底是自己太貪心,還是選項太多。

看到這裡,你稍稍能同理部分渣男渣女的處境,他們同時跟許多人曖昧,不輕易說交往的承諾。或許他們只是選擇超載的受害者,每個潛在的交往對象,他們都覺得很好,根本不知道跟誰在一起自己會最快樂。所以幹脆不選,同時保有各種可能,一切交由命運做選擇,最後誰沒走,就跟誰在一起。

我關掉所有穿搭的頻道,一想到所有褲款,我實際到現場試穿一輪,已不知道要花費多少時間,我就懶了起來。這真的需要極大的熱情,最後我努力說服自己,採取折衷方案,選出幾件順眼的短褲,下次逛街的時候一定要去試穿看看。做完選擇,多餘的選項突然煙消雲散,我的肩膀如釋重負,心情開始平靜起來。

Note:

1. 選擇過載(choice overload)也做 overchoice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